文/Alex
談到CrossFit,"混合式體能訓練"是眾所皆知
大家每次上課站在白板前看著訓練菜單,是否有只見木不見林的感覺呢? 上完課除了累壞了以外,有沒有想過今天訓練的東西,該怎麼判斷強度高低呢?
為了讓大家更理解自己所做的訓練,今天我們就來談談Crossfit訓練種類與強度鑑定吧!
基本上CrossFit所有訓練,都圍繞在"Constant Variance"的原則下, 一般在LOGA上課,常見的訓練方式就有:
[1]Heavy Day(大重量訓練日)
[2]Long Duration Workout(持續時間長的訓練)
[3]Task Priority Workout(任務優先的訓練)
[4]Time Priority Workout(時間優先的訓練)
[5]For Time(計時訓練)
[6]For Reps/Sets(次數/組數訓練)
[7]AMRAP(最高次數/組數訓練)
[8]EMOM(每一分鐘模式)
[9]Ladder(台階模式)。。。
而在這些不同的訓練方式中,要怎麼分辨訓練強度呢?
一般來說,最常採用的辨別方式是心率的高低,即心臟跳得快、強度高。
註:高心率只是高強度的【必要非充分條件】,即高強度可以推出高心率的結果,高心率卻不是高強度的唯一認定的方法 (如看恐怖片被嚇到的時候,心律瞬間飆高,但跟本沒有在運動)。
但心率高低是個人主觀感覺,客觀的量化方式,在CrossFit我們用“功率”來判斷,功率即單位時間做功的快慢 ( 物理學超專業知識 P=W/t=F*S/t=F*v(W=F*S,S=v*t)@@)
簡單來說,功率高有以下幾種可能 :
【1】做功量W固定,耗時越短的人功率越高,比如CrossFit基準測試“Fran”(21-15-9 Thruster & Pull-Up),我2分30秒完成,你花7分鐘完成,我的功率比你高,我的訓練強度比你高
【2】時間t固定,做功量越多的人功率越高,比如CrossFit基準測試“Cindy”(5 Pull-Up, 10 Push-Up, 15 Air Squat AMRAP in 20mins),我20分鐘做了21輪,你只做了18輪,相同時間內我做功量比你多,我的訓練強度比你高
【3】負重F固定,速度越快的人功率越高,比如總重100kg的雪橇車,誰先最快將其從起點拉過終點,誰的功率最高
【4】速度v固定,負重越大的人功率越高,比如2012年CrossFit Game的敲長釘比賽,假定參賽選手掄大錘的速度一致,那麽誰的錘頭重,誰對長釘輸出的功率就比較高!
看完以上分辨功率高低的簡單方式後,相信大家對於每次下課前在白板前寫上的數字,有更深一層的體悟,
白板上的數字,不只是訓練的紀錄,更是自我進步的基準唷,本堂下課拉~